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深刻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内...
北京一场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一位70余岁的权威专家猛然起身,白大衣下摆扫过桌面,带着满脸不屑怒...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的会诊日,候诊室外的喧嚣与诊室里的死寂形成刺目的对比。罗民反复...
十位大湾区女性CEO和京津冀女CEO携手 女性CEO的国际表彰 十位大湾区女性CEO和十位京津冀女性CEO10月16日将在金山岭长城走上3公里长的红地毯接受荣誉。这将是2021年亚洲女性CEO年会的一大亮点。亚洲女性CEO年会执行主席李海霞称,大湾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支持女性事业高质量发展,传播女性创新创业精神,此次活动的举办具有广泛的意义。 郭中兴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33) 距北京冬奥会133天 2021年9月24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3天。9月23日,湖北队选手张子扬在比赛中,他以7分51秒86的成绩夺得冠军。当日,第十四届全运会游泳项目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在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32) 距北京冬奥会134天 2021年9月23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4天。9月22日,河北队选手李冰洁展示金牌。李冰洁以15分58秒43的成绩获得冠军。当日,第十四届全运会游泳项目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在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31) 距北京冬奥会135天 2021年9月22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5天。9月21日在贵阳地标建筑甲秀楼拍摄的圆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当古建与圆月相遇,相映成辉,展现出别样的中国之美。新华社发(张晖 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30) 距北京冬奥会136天 2021年9月21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6天。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9次飞行。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9) 距北京冬奥会137天 2021年9月20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7天。9月19日,福建队选手李雯雯在比赛中,她以抓举144公斤、挺举176公斤、总成绩320公斤获得冠军。当日,第十四届全运会举重项目女子87公斤以上级决赛在陕西渭南举行。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8) 距北京冬奥会138天 2021年9月19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38天。9月18日,山俊(右)与付明科在比赛中。当日,在陕西榆林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拳击项目男子63公斤级决赛中,云南队选手山俊以5比0战胜重庆队选手付明科,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中国十大航拍摄影师将在金山岭长城接受荣誉 航拍大师将齐聚金山岭 第八届世界摄影(旅游)大会暨金山岭长城摄影大典10月16日-17日将在金山岭长城盛大举行。诺敏·何、刘宽新等被微摄评选出的中国十大航拍摄影家将齐聚金山岭长城, 在万里长城之巅走上红地毯接受最高荣誉,在最美金秋时节拍摄最壮美长城,并记录此次摄影大典盛况。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6) 距北京冬奥会140天 2021年9月17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40天。 9月16日,广东队选手卢童娟庆祝胜利。当日,在陕西省韩城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柔道比赛女子57公斤级决赛中,广东队选手卢童娟战胜山西队选手张雯,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5) 距北京冬奥会141天 2021年9月16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41天。9月15日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本届运动会是在建党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一届综合体育赛事,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检阅。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2) 距北京冬奥会144天 2021年9月13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44天。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暨第八届全国特奥会火炬传递活动最后一站在陕西西安举行,圣火将分别在9月15日的十四运会开幕式和10月22日的残特奥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塔。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221) 距北京冬奥会145天 2021年9月12日,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145天。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7日落下帷幕。海外人士表示,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坚持举办服贸会不仅为全球服务贸易提供新平台,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更为国际合作描绘新前景,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动能。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